图书介绍
汉语篇章语法202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汉语篇章语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4/30596986.jpg)
- 屈承熹著;潘文国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916752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50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汉语-语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语篇章语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英文版序1
第一章 绪论:从语法到篇章1
1.1 什么是篇章语法2
1.2 为什么需要篇章语法4
致谢5
中文版序7
1.3 从语法到篇章8
译者序9
1.4 汉语篇章语法的整体构想9
1.5 关于本书无法涵盖内容的声明9
1.6.1 语音10
1.6 汉语概貌10
1.6.2 构词法12
1.6.2.1 屈折词缀12
1.6.2.2 派生词缀16
1.6.2.3 复合构词17
1.6.3 句法20
1.6.3.1 语序20
1.6.3.2 “主语”与“话题”21
1.6.3.3 特殊结构23
第二章 动词词缀的体功能与篇章功能31
2.1 动词的语义类32
2.2 动词词缀作为体标记及其他功能33
2.2.1.1 经历作为视点34
2.2.1 经历体“-过”和起始体“-起来”34
2.2.1.2 经历句作为状态36
2.2.1.3 起始体作为视点38
2.2.2 进行体“在-”和持续体“-着”40
2.2.2.1 前人的研究40
2.2.2.2 问题与解决方案42
2.2.3 篇章中的持续体“-着”和进行体“在-”44
2.2.3.1 动词类型和“-着”的语义解释45
2.2.3.2 “-着”的句法解释46
2.2.3.3 “-着”和语用48
2.2.3.4 小结50
2.2.4 完成体标记“-了”51
2.2.5.1 近来对“-了”的语用/篇章研究54
2.2.5 篇章中的动词后缀“-了”54
2.2.5.2 “-了”作为顶峰标记55
2.2.5.3 “-了”作为“先时性”的标记58
2.2.5.4 “-了”和单音节活动动词59
2.2.5.5 不用“-了”的情况:言说动词和带有文言色彩的动词60
2.2.5.6 小结61
2.2.6 动词后缀“-了”的多重属性61
2.3 语法体和前/后景62
2.4 体标记的篇章框架64
2.4.1 体功能小结64
2.4.2 理论的应用64
第三章 篇章中的情态副词71
3.1.1 情态72
3.1 情态、情态副词及连接词72
3.1.2 汉语中的情态副词73
3.1.3 情态副词的连接性74
3.1.4 小结76
3.2 情态副词及其篇章功能76
3.2.1 “就”和“才”77
3.2.2 “并”、“倒”和“也”82
3.2.3 “又”、“还”和“再”85
3.3 总结91
第四章 句末助词95
4.1.1 带“吗”的问句和带其他助词的问句96
4.1.1.1 否定形式的带“吗”的问句96
4.1 句法—语义功能96
4.1.1.2 带“吗”的问句和“V不V”问句的区别97
4.1.1.3 其他“疑问”助词:“啊/呀”、“吧”、“呢”98
4.1.2 表示情状改变的助词“了”99
4.1.3 预设助词“嘛”102
4.2 情态功能104
4.2.1 表说话者的迟疑的“吧”104
4.2.1.1 李讷和汤珊迪的“寻求同意”说104
4.2.1.2 “吧”表示说话者的迟疑106
4.2.1.3 “吧”表示停顿108
4.2.1.4 小结109
4.2.2 表“个人介入”的“啊/呀”110
4.2.2.1 赵元任和窦道明发现的功能110
4.2.2.2 李讷和汤珊迪的“舒缓语气”说111
4.2.2.3 “个人介入”说112
4.2.3 表“执著”的“嘛”113
4.2.3.1 Chappell的“显著、不同意和愤慨”说113
4.2.3.2 从事实到执著115
4.2.3.3 小结117
4.3 篇章功能119
4.3.1 表篇章结尾的“了”119
4.3.2 小句间/句子间的连接词“呢”122
4.3.2.1 李讷和汤珊迪的“对期盼之回应”说122
4.3.2.2 Alleton的“要求听话方积极参与”说123
4.3.2.2.1 疑问语调123
4.3.2.2.3 断定语调124
4.3.2.2.2 悬疑语调124
4.3.2.2.4 评论125
4.3.2.3 King的“对后景信息的评估者”说125
4.3.2.4 “呢”作为小句间或句子间的连接词127
4.3.2.4.1 屈承熹:从“接续性”到“关联”127
4.3.2.4.2 寻求参与、强调、关联:句法结构和信息状况129
4.3.2.5 小结133
4.3.3 表“显著性”的“嘛”134
4.4 语义、句法及语用之间的相互作用135
4.4.1 完成、情状改变和篇章结尾135
4.4.2 预设、执著和显著性138
4.5 结论:句末助词功能的多样性139
第五章 信息结构143
5.1.1 信息状况与句法相关144
5.1 已知信息和新信息144
5.1.2 已知信息/新信息与定指/不定指146
5.1.3 已知信息能否传递消息——信息来源与信息处理150
5.2 语序作为信息处理的方式154
5.3 信息结构中的主题、话题、焦点和对比158
5.3.1 主题、话题、对比及其信息值158
5.3.2 焦点和对比作为信息处理的手段160
5.4 信息结构和信息重心163
5.5 总结164
第六章 主从关系和前后景配置结构167
6.1.1 后景和前景168
6.1 前后景配置结构、信息、从属结构及其相互关系168
6.1.2 信息、前后景和从属关系169
6.2 汉语从属结构中前后景配置的状况175
6.2.1 关系小句175
6.2.2 从属连词179
6.2.3 名词化结构180
6.2.4 “非限定”动词形式182
6.2.5 其他结构184
6.3 总结和进一步说明185
第七章 话题性、原型和汉语话题191
7.1 话题和主语的异同192
7.1.1 汉语中的话题和主语193
7.1.2 关于话题的定义195
7.2 话题性和原型197
7.3 话题形成和接续的三个阶段203
7.3.1 无标记话题的形成203
7.3.2 有标记话题的形成206
7.4 总结和进一步说明211
第八章 篇章中的回指217
8.1 回指作为一种照应手段217
8.2 汉语中的回指218
8.3 汉语回指的主要研究者219
8.3.1 李樱对于回指和篇章结构的研究220
8.3.1.1 句法限制和语义限制220
8.3.1.2 篇章的需要222
8.3.2 陈平的研究:回指和指涉对象之追踪224
8.3.2.1 连续和打断225
8.3.2.2 可忽略性和篇章显著226
8.3.2.3 次要停顿和主要停顿227
8.3.2.4 值得注意度和识别难度227
8.3.2.5 词汇的不兼容性和句法的平行性228
8.3.3 许余龙论回指及其解析228
8.3.3.1 可及性标记229
8.3.3.2 副话题、预期话题和话题堆叠230
8.3.4 小结232
8.4 编码、结构和解码:一个综合模式233
8.4.1 理论的精炼、非话题PA和句法的要求:一个案例分析234
8.4.2 非话题位置NA的句法和语用240
8.4.3 回指与视角242
8.5 总结与结论243
第九章 话题链和汉语句247
9.1 话题链247
9.1.1 话题链作为篇章单位248
9.1.2 话题链作为句法范畴251
9.1.3 与话题链相关的问题252
9.1.3.1 第一环252
9.1.3.2 话题链中的内嵌254
9.1.3.3 套接链255
9.1.3.4 话题链是句法单位还是篇章单位258
9.1.4 小结259
9.2 再论话题链260
9.2.1 话题链的理据260
9.2.2 话题链之外268
9.3 为汉语的“句子”定位270
9.3.1 小句和篇章性270
9.3.2 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272
9.3.3 小句结合中的“非常规”后景布局275
9.3.3.1 连接副词275
9.3.3.2 动词形式277
9.3.3.3 从后景往前景推进原则279
9.3.4 句末助词280
9.4 “汉语句”的定义282
9.5 总结及有待解决的问题290
10.1 “汉语句”之间的关系293
10.1.1 词汇衔接293
第十章 段落及其他293
10.1.2 修辞关系298
10.2 段落:篇章主题与段落分界305
10.2.1 篇章主题305
10.2.2 如何辨认段落的界线308
10.2.2.1 语义不和谐308
10.2.2.2 同一范畴中“掌控”短语的出现309
10.2.2.3 观点的转换309
10.2.2.5 文体的差异310
10.2.2.6 管界终止的描写310
10.2.2.4 回指短语的出现310
10.2.2.7 小结311
10.3 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312
10.3.1 Miracle论“好”、“可是(但是、不过)”和“那(么)”312
10.3.2 杨美慧论“那”:王萸芳论“然后”313
10.4 总结与结论314
第十一章 结论317
11.1 贯穿始终的主题318
11.2 通向篇章结构的语法之路319
11.3 余论320
后记323
参考文献329
索引(及术语中英对照)347